学校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速递 >> 学校新闻 >> 正文
快速导航
学校新闻

学校召开2012年外事工作座谈会

时间:2012-03-26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 3月21日下午,我校2012外事工作座谈会在图书馆多功能厅举行。会议总结了“十一五”以来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并讨论了未来几年我校外事工作要点:未来五年学校将继续坚持并完善以“教授为主体、学部为平台、学校为窗口”的国际交流模式,巩固日本、拓宽北美,重点加强与欧洲、美国和前独联体国家的实质性合作;将重点实施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提高、学生国际视野拓展、国际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高层次留学生培养、提高大工国际声誉五大工程。

    校长欧进萍院士、副校长宁桂玲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赵胜川教授主持会议。各院系主管外事工作负责人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相关人员集聚一堂,为我校外事工作建言献策。

    欧进萍校长在讲话中指出,要加快学校国际化建设的进程必须从“什么是国际化,为什么要国际化,怎么做才能国际化”三个方向来把握。欧进萍指出,国际化建设的本质应是在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氛围和平台,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和共同提高。 因此,学校国际化建设应该重点体现在教师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和科学研究国际化等三个方面。

    关于教师队伍国际化,欧进萍校长指出,办学国际化,首先是教师队伍国际化。我们要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经历、国际活动能力和国际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要努力达到这个目标,新增教师要按这个标准来要求和引进。教师要有这个底气和实力,要努力成为自己所在领域国际参与的一员、国际活跃的一分子、甚至国际推动和引领的核心之一,要“在国际学术舞台有声音、国际期刊有文章、国际学术组织有位置”。

    关于人才培养国际化,欧进萍校长指出,首先是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优势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包括实习实践训练模式)等,使其在这种模式和体系下培养的人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或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知识、能力、思想、境界和信念。其次,是要有国际交流、学习、合作的氛围、机会和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其中拓展国际视野、取长补短、展现自我、熟悉和参与创建国际规则、借鉴和丰富世界文明,共同使世界更加美好。第三,要吸引一定规模和高质量的留学生,营造多元化的大学文化氛围,培养世界精英人才。

    关于科学研究国际化,欧进萍校长指出,我们的科学研究既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又要面向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只有作出国际先进水平或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教师或学生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平等交流,相互促进,甚至引领发展。

    欧校长还特别强调,国际化需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育人为本和学术至上的崇高追求,有宽松自由和紧张有序的氛围环境。国际化要夯实基础、强化内涵,同时需要全校全员全方位共同努力。国际化不是“被化”、“被外化”,是在国际范围和国际水准上的“共同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不只是为了把学生送出国门,而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及其之后更好地为国效力。国际化不能迷失方向,更不能妄自菲薄、失去自我。国际化应保持中国心、中国志气和中国底蕴。

    会上,化工与环境生命学部、建设工程学部、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与艺术学院、校团委等单位代表分别就建立中外合作中心、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国际性联合教学、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白(白俄罗斯)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经验汇报。与会人员还就学部学院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留学生招生管理及培养工作体制创新、外事接待流程规范等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相关的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副校长宁桂玲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近年来我校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教授、校友的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国际化的意识、理念、服务和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宁桂玲指出,政策在于学校,计划、方案在于学部学院,而具体的行动在于老师和学生。从办事思路上,学部学院可采取“从下而上的”思路,自己谋划项目,与国际交流处沟通之后,可行的情况下学校就会予以批准。从师资队伍的引进方面,学部学院可尝试与国外高校合办专业,引进高水平教师。从学生培养方面,在下大力气促进本土学生培养国际化的同时, 尽可能吸引高素质留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做我们自己想做的、应该做的、对我校学生培养有好处的事情,走出一条自己的国际化道路,这才是真正的提升。

  • 关闭